国防科技大学战场环境保障领域专家张卫民荣获“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称号


(资料图)

算天测海为打赢

张卫民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黎铁桥 通讯员 张照星 韩雪

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夕,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了13位“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其中一位是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环境保障领域专家张卫民。他深耕大气海洋环境保障领域30多年,带领团队使我军数值天气预报关键核心技术从受制于人走向自主可控,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记者近日走进国防科技大学采访了张卫民,他说:“我就抱着一个信念,就是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要瞄准什么,就是要为军铸利剑,为了部队打赢去‘算天’‘测海’。”

从“天有不测风云”到定点“把脉”战场气象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张卫民说,天气对战争进程的影响非常大。《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诸葛亮对长江流域风的转向进行了预测,巧妙地“借东风”帮助周瑜用火攻之计,大破曹军。

张卫民告诉记者,军事天气预报被人形象地称作“战争瞭望哨”。“二战”时期著名的诺曼底登陆,就是天气预报影响战争胜负的一个事例。盟军登陆作战的时间比原计划推迟了24小时,原因只是一则来自英国皇家空军首席气象学家斯塔格的天气预报。利用英吉利海峡上难得的12小时好天气,盟军顺利抢滩登陆。

“算天”是为了打赢。张卫民介绍,现代武器越精良,对环境条件就越敏感,战场环境保障就显得越重要。数值天气预报就是解决这一战争难题的有效手段,主要通过利用全球卫星、飞机、舰船、地面台站等平台的气象观测资料,在超级计算机上对这些巨量资料进行融合处理,并求解一组描述天气运动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从而预报未来一定时段天气的变化,定点“把脉”战场气象,实现天上风云可测、可“算”,为重大军事活动服务。

张卫民和国防科技大学数值天气预报创新团队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成果,在战场环境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军各级气象保障单位日常天气会商、预报保障的基本依据,在部队日常训练、重大军事行动和重大国防科技试验中取得显著应用效果,包括为我军海军编队亚丁湾巡航、航母海上试验和系列军演等军事活动,以及“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神舟十号”交会对接等重大航天试验任务等提供了有力的气象保障。

即使累倒病倒,也不放弃科研攻关

张卫民的老家在一个小山村,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但他学习成绩很优秀。他在初中语文课上学过一篇课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课文中那个“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的少年,像极了年少时的自己。1982年,年仅16岁的张卫民考入四川大学数学系。1986年他大学毕业,被免试推荐到国防科技大学读研究生。

3年后,张卫民研究生毕业留校工作,成功加入宋君强(后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带领的研究小组,开始在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领域探索。自此,他开始了与天气预报持续30余年的缘分。

为了打造能够在自主高性能计算机上高效运行的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多年来,加班成了工作常态,“白加黑”成了家常便饭,他曾连续三个春节都在实验室里度过。本世纪初,新一代军用数值天气预报系统研制任务落在了国防科技大学数值天气预报技术创新团队肩上。为了如期完成这一攻坚任务,张卫民连续3个月“蹲”在实验室,竟然没有出过一次校门。2008年,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他病倒住院治疗,一边打着吊针还一边看书、钻研课题。结果住院两个月,他足足看了5本专业书籍。出院后,他又一头扎进了实验室。

张卫民常年潜心于科研攻关,在同事与学生眼中是个出了名的“工作狂”“技术控”。出差时为了节约时间,他经常赶半夜的航班。上下班的路上甚至用餐时间,他都用来思考科研中遇到的问题,跟团队成员聊最新文献和技术进展,却经常记不得自己刚刚吃了什么、路上碰到的人是谁。

超常的付出获得了超常的回报。经过张卫民和同事们的顽强拼搏,国防科技大学突破了先进的全球气象资料四维变分同化技术,研制成功我军新一代军用数值天气预报系统,使我军数值天气预报“整体技术达到当前国际先进水平”。此后,他们相继研制出应用于各军种专用数值天气预报系统,解决了部队对气象保障的紧迫需求。

献身科技强军,拒绝国外“橄榄枝”

张卫民从军30余年,将全部热爱、智慧与汗水献给了大气海洋数值天气预报事业,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先后研制多个军用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实现了数值天气预报核心技术从受制于人到自主可控的跨越,天气预报保障从单一圈层到大气海洋陆面多圈层耦合,有力提升了我军大气海洋数值天气预报保障能力。

采访中,张卫民坦言,由于许多机构都了解他的学术成果和“名气”,自参军到现在,他在不同时期会面对不同的诱惑,校外和国外高薪酬、高待遇的“橄榄枝”纷纷向他伸来。对这一切,他都一一谢绝。

他告诉记者,20多年前大学老师的待遇普遍较低,军校教师的收入同样不高。他老家有做生意的传统,不少人靠经商、办厂发了财,在乡间盖起了气派的楼房,而他在老家的房子当时还是泥土垒起的平房,还曾经是村子里唯一的泥土房。春节时回老家,自己也会有一些焦虑。

“当时有人朝我们说风凉话,说读书又发不了财,有什么用?我总是想,自己穿的是军装、是一名军人,首先要服务于国防和军队建设,不能过多地考虑个人享受和收入待遇。”张卫民说得非常实在。他认为,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如果能够专业对口,就是很幸运的。他感觉现在从事的工作正好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从来不认为工作累、科研苦,因为这正是自己热爱的专业和事业,自己乐在其中、甘之如饴。他说:“军人自有军人的使命。我的使命就是要瞄准国家和军队需要,矢志不渝地投身科技强军事业,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切。”

来源 长沙晚报


关键词: